連日來,襄陽市遭遇強降雨,東津新區經受住了大雨的考驗,10個下穿通道通行正常,城市道路未出現大范圍積水情況,交通暢行無阻。
“在推進城市新中心建設過程中,我們將‘海綿城市’理念融入其中,促進城區有‘彈性’、添‘韌性’。”東津新區城鄉建設部門負責人介紹,該區優先利用自然水系,不斷升級和完善生態排水設施,充分發揮綠地、道路、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沖作用,同時積極建設地下綜合管廊,引入智能化排水系統,通過建設“韌性城區”,提升城區排水防澇能力。
為了讓“海綿孔隙”不斷生長,東津新區將自然風光與水系、重大場館和居住小區融合,恢復原濕地狀態,加大植樹造林,建設了浩然河城市公園、唐白河景觀公園、楚山濕地公園、華僑城天鵝湖濕地公園等城市綠地公園。這些城市綠地面積近1000萬平方米,成為新區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涵養地。東津新區還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,疏浚維護近100公里的水系,形成了縱貫東西、貫穿南北的水系連通網絡。
襄陽全民體育運動中心項目全面貫徹了“源頭減排、過程控制、系統組織、生態優先”的理念,通過透水鋪裝、生物滯留設施、雨水花園、生態停車位等4個排水分區,形成10個設施匯水分區。通過優化雨水地表徑流組織,合理確定設施匯水范圍,實現雨水外排的削峰減排效果,增強雨水的滯蓄、凈化和利用。在本輪強降雨中,該場館徑流組織合理,未出現積水。
華中農業大學襄陽書院通過布設雨水花園、下沉式綠地、植草溝、透水鋪裝、雨水調蓄池及人工湖多種海綿設施,將收集的雨水經處理后回用于校園內綠化澆灑及水景補水,有效節約了水資源;東津新區各生活小區內部,均建有下沉式廣場和池塘,與小區縱橫交錯的雨水管網相連。遭遇強降雨時,一部分雨水通過市政管網就近排入河流水系,一部分隨管網排入池塘。而在流入池塘之前,雨水會經過一組用細沙和綠植組成的小濕地,起到了蓄水作用。
下一步,東津新區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,在洪澇統籌治理、污澇協同治理、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領,為東津城市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的生態支撐。